纲: 昆虫纲 目: 鳞翅目 科: 螟蛾科
昆虫纲,鳞翅目,螟蛾科。稻纵卷叶螟,又名刮青虫、白叶虫、苞叶虫等,以幼虫为害水稻,缀叶成纵苞,取食上表皮及叶肉,留下表皮。
稻纵卷叶螟(Cnaphalocrocis medinalis),又名刮青虫、白叶虫、苞叶虫等,以幼虫为害水稻,缀叶成纵苞,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,仅留白色下表皮。

发育类型: 完全变态

卵: 一般产于叶片背面,近椭圆形、扁平,长约1mm,中间稍隆起,表面有细网纹。初乳白色透明,后渐变浅黄色。

幼虫: 一般有5龄,幼虫头部淡褐色,腹部淡黄色至绿色,末龄幼虫体长14~19mm,橘红色。中、后胸背面具有8个小黑圈,前排6个,中间2个较大,后排2个。

蛹: 蛹长约7~10mm,圆筒形,末端尖削。具有8根钩刺,初呈浅黄色,后变红棕色至褐色。

成虫: 体长7~9mm,体、翅呈黄褐色,前翅前缘暗褐色,有内、中、外三条暗褐色横线,内、外横线从翅的前缘延至后缘,中横线短而略粗,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,外缘线黑褐色。

以幼虫结苞为害,2龄时爬至叶尖处,吐丝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,即“卷尖期”;3龄幼虫纵卷叶片,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,即“束叶期”;3龄后食量增加,虫苞膨大;进入4~5龄频繁转苞危害,被害虫苞呈枯白色,整个稻田白叶累累。1龄:在叶鞘处;2龄:在叶尖;3~4龄:在叶片中部,离叶尖4~6厘米,暴食危害,出现白叶;5龄:白叶,后期处于化蛹期。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,甚至枯死;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,分蘖减少,植株缩短,生育期推迟;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,影响开花结实,空壳率提高,千粒重下降。

危害时间: 一年发生4—6代,常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迁入,以7—9月为主害期,主要为害迟熟早稻、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,在多雨季节,湿度大,有利于虫害的发生。

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,推算出当年水稻虫害的卵期高峰期,做好监控工作,在发现害虫虫卵后的第15天释放赤眼蜂控制害虫虫卵(提前一周于省农科院预定),及早降低害虫虫口密度。释放密度为5000只/亩。每5-7天释放一次,连续释放3次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。赤眼蜂释放后如若仍有大量害虫出现可喷施印楝素、苦参碱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