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曲病
真菌,半知菌亚门,病原菌为稻绿核菌。
病菌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侵入,灌浆后显症。
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,内外颖裂开,露出淡黄色块状突起物,即孢子座,后包于内外颖两侧,呈黑绿色,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~4倍的近球形球菌。
球菌最初外围有一层灰色膜,表面平滑,颜色逐渐变为黄绿色或墨绿色,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,散出墨绿色或深墨色粉末,即病菌的厚垣孢子。
风吹雨打易脱落,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。河北、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。
穗部、谷粒。
传播途径: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其次也可以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康颖壳上越冬。翌年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,即可萌发产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。在水稻的孕穗期,主要是破口前6~10d借气流、雨、露传播,侵入剑叶叶鞘内,侵染花器及幼颖,引起谷粒发病。
发病条件:1. 气候条件:菌丝在气温24~32 ℃时发育良好,以26~28 ℃时为最适温,低于12 ℃或高于35 ℃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。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~28 ℃。水稻抽穗前后,适温、多雨、田间湿度大、光照不足发病重。
2. 栽培管理:偏施氮肥、氮肥施用过多、氮肥施用过晚、连作、插秧过迟发病重。淹水、串灌、漫灌易导致病害传播。
3. 品种:密穗型、糯稻、抽穗晚、抽穗期长、中晚熟品种、杂交稻发病重。
1. 选用抗病品种: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不同,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种植抗性强的品种。
2. 消灭侵染源:清除田间杂草,播种前深耕翻埋,灌水泡田,清理病田。播种前晒种1~2天,种子用300倍石灰水消毒灭菌,及时清除病粒。
3. 栽培管理:合理施肥,基肥要足,增施农家肥,少施氮肥,配施磷、钾肥,慎用穗肥。合理灌溉,浅水勤灌,见干见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