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穗期的重要真菌病害,我国水稻产区均有发生。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、杂交稻的发展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,该病发生呈加重趋势,从最初零星发生,已发展成为重要病害之一。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%~10%。
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,受害穗上部分谷粒,少则每穗1~2粒,严重的可达20~30粒。稻穗发病后,不仅增加秕谷率、青米粒和碎米率,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,影响水稻产量,而且还因病原菌附着在稻米上污染谷粒,含有毒素,会严重影响稻谷品质。
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,受害穗上部分谷粒,少则每穗1~2粒,严重的可达20~30粒。稻穗发病后,不仅增加秕谷率、青米粒和碎米率,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,影响水稻产量,而且还因病原菌附着在稻米上污染谷粒,含有毒素,会严重影响稻谷品质。
病原菌为稻梨孢菌,属半知菌亚门。在幼苗期发病,一般在三叶期以前,幼苗的基部受到侵染,呈现黑色水渍状病斑,使得幼苗卷缩枯死。
病原菌为稻梨孢菌,属半知菌亚门叶片发病初,叶片上有小的褐色斑点,斑点很快扩大,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斑,主要有4种类型。
病原菌为稻梨孢菌,属半知菌亚门。节瘟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、第二节为,病斑初期为褐色小斑点,呈环状扩展到整个节部,呈黑褐色。
病原菌为稻梨孢菌,属半知菌亚门穗颈瘟发生在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,发病初期,病斑呈褐色小点,逐渐扩展成墨绿色。
谷粒瘟病原菌为稻梨孢菌,属半知菌亚门(真菌)。谷粒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,灰白色,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,最终稻谷变黑。
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,属半知菌亚门。从秧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病,感病初期为褐色小点,逐渐扩大为椭圆斑。
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,属半知菌亚门(真菌)。从苗期到抽穗后均可发生,病害初期,靠近水面的叶鞘出现小斑,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。
病原菌为狼尾草腥黑粉菌,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,其内有黑粉状物,成熟时腹部裂开,露出黑粉,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,常有黑色液体渗出。
原菌为稻黄单胞菌,属真细菌目。可危害水稻整个生育期,可侵染各个部位。空气潮湿时,叶片上出现新鲜病斑,叶边缘分泌出浊状液体。
病原菌为稻生黄单胞菌,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。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,在叶脉间扩展为细条斑,病斑上溢出黄色菌脓。
病原菌为串珠镰孢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,发病苗纤细,发病植株分蘖少,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。
幼苗染病叶鞘上生褐色病斑,分蘖期染病,叶鞘上或叶片中脉上初生深褐色小点,孕穗至抽穗期染病,叶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不规则病斑。